Fork me on GitHub

第一課:夏夜

蝴蝶和蜜蜂帶著花朵的蜜糖回家了,

羊隊和牛群告別了田野回家了,

火紅的太陽也滾著火輪子回家了,

當街燈亮起來向村莊道過晚安,

夏天的夜就輕輕地來了。

來了!來了!

從山坡上輕輕地爬下來了。

來了!來了!

從椰子樹梢上輕輕地爬下來了。

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枚又大又亮的銀幣。

美麗的夏夜呀!

涼爽的夏夜呀!

小雞和小鴨們關在欄裡睡了。

聽完了老祖母的故事,

小弟弟和小妹妹也闔上眼睛走向夢鄉了。

(小妹妹夢見她變做蝴蝶在大花園裡忽東

忽西地飛,小弟弟夢見他變做一條魚在藍

色的大海裡游水。)

睡了,都睡了!

朦朧裡,山巒靜靜地睡了!

朦朧裡,田野靜靜地睡了!

只有窗外瓜架上的南瓜還醒著,

伸長了藤蔓輕輕地往屋頂上爬。

只有綠色的小河還醒著,

低聲歌唱著溜過彎彎的小橋。

只有風還醒著,

從竹林裡跑出來,

跟著提燈的螢火蟲,

在美麗的夏夜裡愉快地旅行。


第二課:蟬與螢

夏秋之間,是一個鳴蟲競奏的時節。許多鳴蟲,總愛在清涼恬靜的夜裡,啁應和著嘹亮的歌唱。只有蟬,牠卻愛在炎熱的白晝,踞在高高的樹枝上引聲嗷嘯。暑熱越盛,牠們也越叫得起勁。

當人們正熱得要瞌睡的時候,牠們越是沾沾自喜地恣肆播唱。使我們一談到夏天,總不免會想到牠們。在一切動物中,似乎再沒有比牠們那樣愛熱及讚美熱而發為吟詠,偏愛在白晝歌唱的了。

牠們有些在夏季鳴唱,有些在秋季鳴唱,我以為都富有詩意,都可以代表白晝的頌聲。

當夏秋之間,在月暗星稀,鳴蟲雜奏的夜晚,點綴著黃昏夜空的是什麼呢?那就是螢了。

螢,小小的螢,點點的熒光,明滅閃爍在草叢、樹林、籬邊、水際。若是把牠比作天上的星,星就沒有這樣活動,這樣玲瓏,也不能有著這樣撲朔迷離、一明一滅的螢光。

夏秋之間,一到夜晚,便袪除了一日間蒸溽的熱惱,人們也像是滌淨了一日間困頓的疲勞。當我們坐在樹下或躺在草地上休憩的時候,林間樹梢上顫動蕭颯的風聲,飄下一股爽朗的涼味,已夠令人陶醉了。若是出現幾點流螢,婆娑在我們周圍,更將使我們十分驚喜,也許喜得連話也不想說。儘管瞧牠們或上或下,或緩或急,或明或暗的在夜空中晃漾。

從前有句詩說:「輕羅小扇撲流螢。」描寫小兒女們的閒情逸致,確是十分活現。但我以為這樣的嬉戲,未免太作弄牠們了,為了自己的一時高興,害牠們驚避顛仆,雖然有趣,總有點不忍心。單是睢牠們婆娑輕舞,或是嬌憨地搖著扇子招牠們來,不是較戲弄牠們更有趣味,更覺得可愛嗎?

在這個熱惱的季節裡,有著蟬在白晝大聲的呼嘯,高昂的歌唱,有著螢在黑暗的夜空輕盈的閃耀,殷勤的照料,牠們都各有各的長處,我們不能加以鄙視,也無從加以軒輊。

讓我們記著吧!各有各的長處。我們如果認清了這一點,在人類的社會裡,也就不至於有無謂的崇拜及無謂的藐視了。


第三課:雅量

朋友買了一件衣料,綠色的底子帶白色方格,當她拿給我看時,一位對圍棋十分感興趣的同學說:

「啊,好像棋盤似的。」

「我看倒有點像稿紙。」我說。「真像一塊塊綠豆糕。」一位外號叫「大食客」的同學緊接著說。

我們不禁哄堂大笑,同樣的一件衣料,每個人卻有不同的感覺。那位朋友連忙把衣料用紙包好,她覺得衣料就是衣料,不是棋盤,也不是稿紙,更不是綠豆糕。人人的欣賞觀點不盡相同,那是和個人的性格與生活環境有關。

如果經常逛布店的話,便會發現很少有一匹布沒有人選購過;換句話說,任何質地或花色的衣料,都有人欣賞它。一位鞋店的老闆曾指著櫥窗裡一雙式樣毫不漂亮的鞋子說:「無論怎麼難看的樣子,還是有人喜歡,所以不怕賣不出去。」

就以「人」來說,又何嘗不是如此?也許我們看某人不順眼,但是在他的男友或女友心中往往認為他如「天仙」或「白馬王子」般地完美無缺。人總會去尋求自己喜歡的事物,每個人的看法或觀點不同,並沒有什麼關係,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,應該有彼此容忍和尊重對方的看法與觀點的雅量。

如果他能從這扇門望見日出的美景,你又何必要求他走向那扇窗去聆聽鳥鳴呢?你聽你的鳥鳴,他看他的日出,彼此都會有等量的美的感受。人與人偶有摩擦,往往都是由於缺乏那分雅量的緣故;因此,為了減少摩擦,增進和諧,我們必須努力培養雅量。


第四課:國歌歌詞

三民主義,吾黨所宗;以建民國,以進大同。咨爾多士,為民前鋒;夙夜匪懈,主義是從。矢勤矢勇,必信必忠;一心一德,貫徹始終。


第五課:絕句選

登鸛雀樓

白日依山盡,
黃河入海流,
欲窮千里目,
更上一層樓。

黃河鶴樓送孟浩之廣陵

故人西辭黃鶴樓,
煙花三月下揚州。
孤帆遠影碧山盡,
唯見長江天際流。


楓橋夜泊

月落烏啼霜滿天,
江楓漁火對愁眠。
姑蘇城外寒山寺,
夜半鐘聲到客船。


第六課:父親的信

我最喜歡聽你跟琪琪在一起談學校裡的事。我在書房裡寫稿,聽你們在客廳談得愛高興,就會放下筆,靜地坐在椅子上,回想自己的童年。

我所想的,是我在小學時代的幾個好朋友。吳村,是一個勤學的農家子。陳兆熊,是一家愛大的鐘表行的小老闆。李文虎,他父親是一位書法家。黃士雄,他父親是教育局長。胡漢傑,他家開的是雞蛋店。還有林湖,他父親是警員。一想到他們,我就覺得人生充滿了意義。我的那些朋友,使我的童年成為一篇動人的故事,永遠忘不了的。

交友是一件有益的事。每個人都應該盡量去認識新朋友,因為朋友能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,使我們能夠更深刻認識這個世界。

我到吳村的家去住過一夜,農家的生活給我愛深的印象。我愛大自然景色,大半是因為在吳村家的那一天,看到山、小溪、橋、木船、竹林,深深受了感動的緣故。我在陳兆熊家,學會了修理鬧鐘。我在李文虎家,看到書法家寫毛筆字的莊嚴神情。在胡漢傑家,我看到雞蛋買賣是怎麼進行,並且後來常常幫母親去買雞蛋。

我和林湖,有一次遠遠地跟在他父親背後,看他怎麼執行警員的勤務。他父親有次還讓我看他的手槍。手槍是很重的,不像電影裡的假手槍那麼輕。我也知道怎麼拍電影,有一個同學的父親是導演。

交友的好處是說不盡的。最大的好處是增加我們的知識,使我們懂事。不過,認識新朋友有時候並不容易,這是因為一般人都容易害怕。如果你太心急,有時候反而會嚇壞了他,使他躲避你。所以你在認識朋友以前,一定要先讓他信任你,曉得你是誠懇的,沒有惡意的,隨時願意幫他忙的。慢慢地來,不必著急,我們有許多時間好好兒認識新的朋友。如果你遇到別人不理你,不要難過,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得到他的信任,他還有點兒怕你。最有趣的是,你認識朋友越多,與人交友越容易。你知道嗎?這是因為你待人越來越真誠,別人越來越不怕你的緣故。

朋友能增長你的知識,擴充你的生活經驗,所以朋友真像是一本一本的好書。

你多認識朋友,就等於多讀好書。你多認識新朋友,等於你多看新書。這個比喻,你一定很容易了解。在學校裡,你應該多認識幾位同學,多跟他們談話,多去了解他們。這會使你的生活格外豐富,格外有意義。

我知道你已經在這樣做。我寫這封信只是想讓你知道:我很喜歡你這樣做。


第七課:紙船印象

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遭遇許多事,有些是過眼雲煙,倏忽即逝;有些是熱鐵烙膚,記憶長存;有些像是飛鳥掠過天邊,漸去漸遠。而有一些事,卻像夏日的小河,冬天的落葉,像春花,也像秋草;似無所見,又非視而不見童年的許多細碎事物,大體如此,不去想,什麼都沒有,一旦想起,便歷歷如繪。

紙船是其中之一。我曾經有過許多紙船,在童年的無三尺浪的簷下水道航行,使我幼時的雨天時光,特別顯得亮麗充實,讓人眷戀。

那時,我們住的是低矮簡陋的農舍,簷下無排水溝,庭院未鋪柏油,一下雨,便泥濘不堪。屋頂上的雨水滴落下來,卻理直氣壯的在簷下匯成一道水流,水流因雨勢而定,或急或緩,或大或小。我們在水道上放紙船遊戲,花色斑雜者,形態怪異者,氣派儼然者,甫經下水即遭沉沒者,各色各樣的紙船或列隊而出,或千里單騎,或比肩齊步,或互相追逐,或者乾脆是曹操的戰籃│首尾相連,形形色色,蔚為壯觀。我們所得到的,是真正的快樂。

這些紙船都是有感情的,因為它們大都出自母親的巧思和那雙粗糙不堪、結著厚繭的手。母親摺船給孩子,讓孩子在雨天裡也有笑聲,這種美麗的感情要到年事稍長後才能體會出來,也許那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,農作物都有被淋壞,被淹死的可能,母親心裡正掛記這些事,煩亂憂愁不堪,但她仍然平靜和氣的為孩子摺船,摺成比別的孩子所擁有的還要漂亮的紙船,好讓孩子高興。

童年舊事,歷歷在目,而今早已年過而立,自然不再是涎著臉要求母親摺紙船的年紀。只盼望自己能以母親的心情,為子女摺出一艘艘未必漂亮但卻堅強的,禁得住風雨的船,如此,便不致愧對紙船了。


第八課:兒時記趣

余憶童稚時,能張目對日,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,必細察其紋理,故時有物外之趣。

夏蚊成雷,私擬作群鶴舞空,心之所向,則或千或百,果然鶴也;昂首觀之,項為之強。又留蚊於素帳中,徐噴以煙,使之沖煙飛鳴,作青雲白鶴觀;果如鶴唳雲端,為之怡然稱快。

又常於土牆凹凸處、花臺小草叢雜處,蹲其身,使與臺齊;定神細視,以叢草為林,蟲蟻為獸;以士礫凸者為丘,凹者為壑;神遊其中,怡然自得。

一日,見二蟲鬥草間,觀之,興正濃,忽有龐然大物,拔山倒樹而來,蓋一癩蝦蟆也。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。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。神定,捉蝦蟆,鞭數十,驅之別院。


第九課:母親的教誨

每天,天剛亮時,我母親便把我喊醒,叫我披衣坐起。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。她看我清醒了,便對我說昨天我做錯了什麼事,說錯了什麼話,要我認錯,要我用功讀書。有時候,她對我說父親的種種好處。她說:「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,你要學他,不要跌他的股。」她說到傷心處,往往掉下淚來。到天大明時,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,催我去上早學。學堂門上的鎖匙放在先生家裡,我先到學堂門口一望,便跑到先生家裡去敲門;先生家裡有人把鎖匙從門縫裡遞出來,我拿了跑回去,開了門,坐下念生書。十天之中,總有八、九天我是第一個去開學堂門的。等到先生來了,我背了生書,才回家吃早飯。

我母親管束我最嚴。她是慈母兼任嚴父。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,打我一下。我做錯了事,她只對我一望。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,便嚇住了。犯的事小,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。犯的事大,她等到晚上人靜時,關了房門,先責備我,然後行罰,或罰跪,或擰我的肉。無論怎樣重罰,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。她教訓兒子,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。

有一個初秋的傍晚,我吃了晚飯,在門口玩,身上只穿著一件單背心。這時候,我母親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,她怕我冷了,拿了一件小衫出來叫我穿上。我不肯穿,她說:「穿上吧!涼了。」我隨口回答:「娘(涼)什麼!老子都不老子呀。」我剛說了這句話,一抬頭,看見母親從家裡走出,我趕快把小衫穿上。但她已聽見這句輕薄的話了。晚上人靜後,她罰我跪下,重重地責罰了一頓。她說:「你沒有老子,是多麼得意的事!好用來說嘴!」她氣得坐著發抖,也不許我上床去睡。我跪著哭,用手擦眼淚,不知擦進了什麼黴菌,後來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,醫來醫去,總醫不好。我母親心裡又悔又急,聽說眼翳可以用如頭舔去,有一夜她把我叫醒,真用如頭舔我的病眼。這是我的嚴師,我的慈母。

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,受了極大極深的影響。我十四歲(其實只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)便離開她了。在這廣漠的人海裡,獨自混了二十多年,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。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,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,如果我能寬恕人,體諒人,(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。


第十課:不驚田水冷霜霜

難得今天又是假日,本以為可以晚點起床,因而昨晚放心的縮在被窩裡,多看了幾頁書,施到深夜才睡。一大早,母親卻一再催喚我,叫我陪伊去田裡。望向窗外,天才曚曚亮。稍一掀開棉被,冰冰的寒氣,緊逼過來,但在母親一再的催喚下,我怎敢賴著不起來。

這是深冬時節,朝陽未起的清晨,特別寒冷。即使沒有風,迷濛的霧氣,挾著寒氣,絲絲滲進肌膚,無從抵禦;更何況一陣陣冷風,拂過沒有遮攔的田野,往身上撲來,令人不由得連打幾個寒噤。

母親站在秧田裡,對我催道:「還站在那裡不動,趕快下來幫忙啊!」

我站在田埂上,不斷搓著雙手,腳伸向秧田裡的水探一探,一股冷冽的寒氣直透進體內,連忙縮起來,叫了一聲:「哇!這樣冷。」

母親不高興的說:「這樣就喊冷。你沒看到四邊的田裡,誰家不是急急的在潑水。還站在那裡喊冷,等下太陽出來,秧苗不知會枯掉多少。」

望望滿圍青翠鮮嫩的秧苗,每一片葉上沾滿了細小的水珠,母親說,沾在秧葉上的細小水珠,是霜水而不是露水,在朝陽升起之前,就必須用水潑掉,不然太陽一照,秧心大半會枯萎,這一期的秧苗就不夠播了。

我不敢再遲疑,捲起褲管走下秧田裡,忍住冷霜霜的寒氣,拿起長柄的水勺,在秧田四周來回走動,一畦一畦地潑著水。母親趁此機會教導我:「昨天下午,一看天氣颳起寒風,就知道昨晚一定會下霜,秧田裡就要放滿了水,早上更要趕在太陽之前,用這些田水潑掉沾在秧葉上的霜水,而後把田水全部放掉,這樣秧苗才不會受到損壞。」

想起多天前,我曾和母親一起攤開一捲一捲的塑膠紙,蓋上秧苗,我問母親,還未到插秧的日子,那些塑膠紙為什麼就要收起來呢?母親說:「怎能一直蓋著塑膠紙,秧苗長到三、四寸的時候,塑膠紙再不掀開,讓秧苗有機會吹吹風,晒晒太陽,秧苗太軟弱,莖不會硬直,播下去很容易枯萎,那還要一叢一叢地補,更加麻煩。」

剛和母親潑好水,村人也都三三兩兩的來到田裡,有的是來犁田,有的是來插秧,彼此打著招呼,我說:「天氣這樣寒冷,田水這樣冷霜霜,大家真打拚,這麼早就來工作啊!」

母親看了我一下,目光中充滿了責備:「大家都像你這樣怕冷,誰來種田?就要開春了,誰家不是趕著播田。秧苗一天一天長高,還能等呀!那有做工作還得選日子的。」

母親接著說:「這只是一期稻作的起頭,往後的工作還多著呢,你又不是不知道。幾遍的挲草,幾遍的撒肥料,幾遍的噴農藥,還得不時顧田水、拔稗草,才能望到收割、晒穀,那一項可以拖延?還得選天氣的話,什麼都別想做。」

是啊,誰驚田水冷霜霜!從開始浸稻種、整理田地,到插下秧苗,每年這段期間,天氣最為寒冷,而母親每天都田裡來田裡去,難怪母親的腳掌,結了一層又一層厚厚的繭,多年來,常凍開一道一道深的裂痕,每一條裂痕裡,都塞滿了泥巴,因為裂痕太深,泥巴塞在裂痕裡洗不乾淨,常見到母親在夜晚的燈光下,拿著剪刀,剪去一層一層的厚皮。

結了一層又一層厚厚的繭,凍開了一道又一道深的裂痕,母親這樣厚實的一雙腳掌,抗拒了多少歲月的霜寒啊!


第十一課:論語選

子游問孝,子曰: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。不敬,何以別乎?」

孟懿子問孝。子曰:「無違。」樊遲御,子告之曰:「孟孫問孝於我,我對曰:『無違。』」樊遲曰:「何謂也?」子曰:「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」

子曰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;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

孔子曰:「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: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,益矣;友便辟、友善柔,友便妄,損矣。」


第十二課:從今天起

「從今天起」這一句話,有兩層意思:一是我們認為不正當的事,不應當做的事,從今天起,就決定不再去做。二是我們認為正當的事,應當做的事,從今天起,便開始去做。

假如我們有一種不良的習慣,想要把它改了,而我們不下極大的決心,那種不良的習慣,頗時時刻刻會來引誘我們去做不正當的事,我們不去做,就要覺得十二分的不舒服,十二分的難過。如果我們因為不良習慣的引誘和驅使,而轉了一個念頭:「今天姑且做一次,明天不做了。」這「姑且做一次」的念頭,就是惡習慣戰勝我們的好機會,也便是惡習慣的根。古人說:「去惡,如農夫之務去草焉。」俗語說:」斬草不除根,春風吹又生。」所以我們要革除一種惡習慣,便須下一個極大的決心,從今天起,就不再做。那麼這種惡習慣就可以永久不再發生了。

反過來說,我們想要做一件正當的事,也要從今天起,便開始去做,莫存「今天過了還有明天「的心。為什麼呢?因為因循怠惰,是條綑住手腳的繩子,它能使我們的事業永遠不能成功。假如我們要做一件正當的事,而不立刻去做,以為「將來做的時候多得很,今天不做,還有明天可做呢!」這樣一次,一次,二次,三次 ---- 就被因循怠惰的習慣所誤了。今天的事推到明天,明天又推到後天,一天一天地推下去,我們還有做成功的時候嗎?所以我們應當做的事,要從今天起,就開始去做。

古人說:「從前種種,譬如昨日死;以後種種,譬如今日生。」這句話中間,我們應當注意「昨日死」、「今日生」六個字。壞的我,在昨天已經死了,從今天起,便不再做壞事;好的我,今天才生,從今天起,就要做好事。佛家說: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」假使想要成佛,而不能立刻放下屠刀,那成佛的希望,不過是幻想罷了。


第十三課:飲水思源

深山裡,田間溪邊住著一位老人。老人在小溪旁架起了水車,替鄉人擣米拿點小報酬維持生活。日升日落,日復一日,老人的生活十分平安寧靜,他覺得心滿意足。

有一天他多賺了幾塊錢,欣喜之餘,對著擣米用的杵、臼,生出感激之情,他對著擣米的杵喃喃地訴說自己的感謝。

夜裡,他躺在草棚裡,愈想愈覺得要是沒有杵,自己根本不可能有這樣好的生活,所以第二天一清早就買了紙錢,虔誠地在杵前燒香跪拜感恩,心中才覺得舒坦。

這樣一連拜了好幾個月。有一天,他突然發現杵的工作是由水車轉動所致,要是沒有水車,杵一點作用也沒有,於是他又匆匆預備了菜餚燒酒,對水車深深致敬。

水車怎麼會動呢?聽見水聲,看到流水淙淙。老人又想了,想了再想,豁然開朗,要是沒有水而只有水車,跟只有米沒有火煮一樣沒有用,所以要拜就拜水啊!

要是上頭沒有水不斷地來,下頭的水又有什流用呢?躺在稻草搭的床上,老人輾轉難眠,最後他決定背著幾件衣裳,帶著乾糧,去找水源地。

到水源地方去的路程,出乎意外的遙遠,因為大河源於小溪,小溪來自高山,但老人一點也不怕苦,他懷著極為感恩的心,千界跋涉去懺謝水賜給他的恩典。

皇天不負苦心人,老人果然找到了水源。叩拜致謝以後,沾沾自喜地回家。雖然腳底磨起了大水泡,他也酣然入夢。

又該到水源地去行禮了,可是一連多天的雨,使老賽遲遲不能啟程,他有點悶悶不樂,什麼都可以馬虎,就是謝恩這件大事絕不可疏忽。

他走出草棚,仰天祈求,祈求雨早點停,不要耽誤了大事。然而就這一剎那間,他突然領悟了,甘霖乃是自天而降,一切都是天賜神恩。他的心底響起了歡呼。

我們做人,也正如同這位感恩的老人,生活的圈子裡,有父母、兄弟、朋友,還有許多陌生人。若要生命像豐收的地,就該一層層地找出那最重要的關鍵。尋找的過程,乍看是一種愚昧的浪費,其實卻是寶貴的經驗。只要每一步都走得穩妥,必定可以步向成功的坦途。

人的一生,就是上天與社會的賜與,所以一個人做人做事該當飲水思源,滿懷感激。不但要感謝,更要發揚光大,否則就白費了一生。


第十四課:讓關心萌芽

一個人在成長的歲月中,一定會接受到很多人的關心。關心我們最多的首推父母,他們對子女的關心可以說是無微不至;其次關心我們的要推師長,他們一定要把我們教育成人,到社會上出人頭地,建立一番事業。

在大家的關心下,有人懂得力爭上游,以不辜負期許;有人卻喪失了自主的能力,只一味喜歡在庇蔭下生活。所以在青少年時期,我們固然可以喜悅地接受溫暖的關心,但也要培養自己的獨立精神。另一方面,更要懂得付出關心,而且要擴大關心的範圍,由關心我們自身發展到去關心別人。

當我們關心到周遭的人、生活的環境、社會的演進,...這便是心智的一種躍升。可是有一些青少年朋友終日鑽研書堆,對世事、他人完全不聞不問,時日一久,難免會產生麻木自閉的心理,不但與親人形成了藩籬,也與生存的環境形成了藩籬,演變到最後,很可能使自己變成一個孤僻、狂傲,甚至冷酷的人。

大家都知道,被人關心是很幸福的,而有餘力來付出關心,正表示自己的胸懷千里。因此,關心如同一座橋梁,不同對象便衍伸出不同的意義:對象是現在可以由冷靜的自省改掉毛病;對象是未來可以由完美的計畫萌生希望;對象是親人可以建立濃郁的親情;對象是朋友可以產生誠摯的友誼...。

人能夠關心,正表示他有熱血、有深情、有理想,所以在關心之後,往往也激發人產生恢宏的志趣和遠大的抱負,在生命中掀起壯闊的波瀾。這個波瀾如果能持之以恆、能奮鬥不懈地鼓盪,便必然有成就,發展到終極,一定能對社會有巨大的回饋。因此,身處求學的階段,我們的關心雖然只像一朵小小的火花,但是我們仍舊要珍惜它,讓它持續燃燒,並且不斷擴展,以期將來能煥發出燦爛的光芒。

假使我們關心親人,便能察覺父母一生勞勞碌碌肩挑起家庭的責任,他們付出了無限的愛,作了很多很多的犧牲,卻不願列出一份賬單。一個做子女的人,要是能體貼父母,由衷的剖析父母的辛勞,我相信他就是成熟而有智慧的人;父母得到子女的了解,也會由欣慰而為家庭竭盡更多的力量。

關心自己,可以檢討過去,策勵將來;關心親人,可以體察父母的愛,使父母感到欣慰,促進家庭的幸福;如果能再進而擴充到整個社會,社會也必然會進步、祥和起來。


第十五課:溫情

去年冬天,一個朋友送來了兩隻小兔兒,作為給孩子們的聖誕禮物,另外,更附來一只做得很精緻的籠子,漆得綠油油的,外面加了黃色的小鎖,稱得起是一座美輪美奐的兔子精舍。我將那座綠色的宅第安置在後院的樹蔭裡,在那輕輕的搖曳著的綠影裡,白兔的眼睛,閃著紅寶石般的光芒,灰兔眼睛,閃亮得如同黑玉,給那寂寥的庭院增加了不少生動的美。

兩個孩子每天從學校回來,各人手中拿了一條短短的竹竿兒,趕著兩隻兔兒在院中的草地上「放牧」,更用了他們自己的小鋁盆,將小兔兒洗刷得那麼潔淨光潤,我常常喊兩個孩子「牧童」,屋前的空地竟變成一片小型的牧場了。有時我站在屋前看著小兔兒在草地上跳躍而過,像兩團煙,兩團雲,更像綠海上濺起的兩朵活潑的浪花。

不久,兔子家庭裡竟有添丁之喜,多了三隻番薯似的、蠕動著的小動物,其中兩隻在寒流中凍僵了,只有一隻生命力較強的,漸漸的長大。圓圓胖胖的,好像一枚雪球,在牠那綠色的小天地中,爬來爬去,兩隻大兔常是伏在一旁,靜靜的注視著牠,小兔有時藏在母兔懷裡,有時臥在雄兔的身旁,因為初次學步,有時保持不住重心翻個筋斗,再自己爬了起來,用前腳摸弄著脣吻,或者搖搖牠那鑲著緋紅裡子的白色長耳,可愛的模樣,真像一個稚嫩的嬰兒,牠們一家三口那幅「闔家歡樂」圖,令人異常感動。我曾將牠們擺放在一隻竹籃裡,給牠們拍了一張小照,更在上面題了三個字:「天倫樂」。

每天孩子們去上學,我去教書,家中便只剩了那三隻小兔兒看守門戶,每逢我回來,隔著疏落的竹籬便看到牠們在陽光照耀的草地上,快活的跳動著、嬉戲著,見到我歸來,也許因為是心理學「交替反應」的作用吧,以為我又是來餵食牠們嫩草或鮮豆了,而悄悄的遛到我的腳邊,眨眨眼睛,像是有所期待,那付柔順信賴的神情,簡直無法狀擬,朋友們見我如此的喜愛兔兒們,她們常笑我是六口之家的家長││在我們原的大小三口之外,又增加了三個小動物。

有一天我自外面回來,正看到一隻黑色的野貓攫住了那隻灰色黑眼睛的雄兔,黑貓永遠是我們的「災禍」,以往被牠殺害過的小鳥、小鴨已有好多隻了,牠見我推扉進來,綠色的眼睛閃動著惡毒的光芒,腳爪一鬆,越牆而走,但是那隻灰兔卻已受了重傷,驚悸過度。

牠奄奄一息的臥在那凌亂的短草上,完全失去了昔日的活潑與生氣,只茫然的瞪著兩隻眼睛,腹部一起一伏的急促喘息著。

一幅動人的畫面出現了,那隻白色的母兔同花色的小兔,似乎知道這隻灰兔已受了重傷,悄然的偎在牠的近旁,呆呆的凝望著,好像人類一般,充滿了關切與同情。

只見白兔將牠的頭挨近了灰兔,開始用牠前額來摩擦灰兔的頸同耳朵,那動作越來越迅速了,牠一直在重複的作著,好像是要活動灰兔的脈絡。而那小的一隻花兔,也學著母親的樣,開始用牠那核桃一般大的小頭,在灰兔另一隻耳朵上摩擦著,牠是那樣的幼小,而動作又是那樣的緩慢,牠那兩隻豆莢似的小耳朵,不時因了疲倦的緣故垂了下來,就像個歪戴了風帽的畫上的孩子 那模樣就顯得非常惹人憐愛並且可笑了,但我當時笑不出來,反而泫然欲泣了。兔兒們平時是不會叫的,但那時,白兔同小兔的喉間卻發出了絲絲的微響,如果能夠,我想牠們一定會發出感人的慰語,表現出牠們的最純摯的感情。

一個下午便如此過去了,鮮碧的白菜同豌豆堆在一起,沒有一隻兔兒去齧食。將近黃昏的時候,受重傷的灰兔突然像翻了的火車頭似的,重重的在草地上翻了個筋斗,四肢僵直的死去了,但兩隻黑玉似的眼睛,仍然不瞑目的瞪視著向暮的天空,好似向造物提出無言的控訴:為什麼牠那美麗的生命,該犧牲在殘酷的黑貓腳爪之下?白兔同小花兔,不知是希冀灰兔能再活轉,抑或是表示牠們深切的哀悼,仍然在那裡用牠們那毛茸茸的頭額,吃力的重複摩擦著灰兔那變冷發硬的鉛片般的耳葉……。這一幕至今深深的印在我的心版上。

在動物的家庭裡,也充滿了無限的同情、溫愛與關切,彼此間感情之真摯,並見得次於我們這些自稱為萬物之靈的圓頂方踵的人類呢,只是我們未曾詳加觀察罷了。